企业新闻

走进燕山寻砂画,雾灵山下得非遗

发布时间:2018-05-27   来源:兴隆县郑氏砂艺文化有限公司 访问量:3177



兴隆,作为燕山区的一个县级地名,只是20世纪30年代的事情。在此之前,这个地方属于清皇陵的后龙风水禁地,除了守护皇陵和风水禁地的官兵,几乎是没有人烟的。几经沧海变迁,兴隆作为“京津后花园”、“京津绿色生态屏障”,也因为郁郁葱葱的生态环境,因为燕山主峰雾灵山这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森林氧吧”、“中国森林养生基地”而变得更加兴隆,成了“京郊最美山色”。在这以自然景色为主的燕山大地、雾灵山区,有没有非物质遗产呢?几经寻淘,终于觅得“郑氏砂艺(画)”这个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砂画,顾名思义,就是用砂子做画。砂画结合现代人的审美观,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人们在电视上经常看到艺术大师在一个底部可照亮的白色或透明的胶硬板,然后把细小的沙子撒在上面,用手指在上面画画,挥洒自如,惟妙惟肖,但是这种沙画好看却不能保存和携带,我们在雾灵山脚下寻觅到的郑氏砂画是一种能够携带的艺术作品。




走进雾灵山脚下的郑氏砂画展室,梅兰竹菊、京剧脸谱、十二生肖、山水字画、古典美女、兴隆风光、花鸟唐卡……看着这琳琅满目、耳目一新的艺术作品,我仿佛坠入了画品大世界,我偷偷滴用手摸了摸画面,然后疑惑地问“这真是用砂子做的” ?




郑氏砂艺的老总郑铁军笑着对我说 “绝对是用砂子做的,而且纯天然无污染”,然后自豪地向我们介绍了郑氏砂画的来源和制作过程。




郑氏砂艺画,始创于晚清秀才郑克祥,距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听老一辈人口口相传和史料记载,作为天祖的晚清秀才郑克祥,酷爱读书,习字绘画,也爱游山玩水,游学中发现了一种新奇的作画方式,他们的材质不是笔墨纸砚,而是从自然界中提炼出的精细砂砾,先用树木的纤细枝条勾勒出画面的主要轮廓,再用天然彩砂作为画面的色彩,用榆树皮熬胶粘接,做出的画面色彩靓丽,线条舒畅而且能久藏却不褪色,于是便认真地学习起来,学习研究中发现这种砂画有画面不牢固容易破损的缺点,随即对砂画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使砂画作品大大提升了档次,许多作品被商贾人士收藏,就是当地县官、州官也常常购买进贡朝廷,博得皇帝喜爱、收藏。从此我们祖上的郑氏砂画立腕成名且名扬当时。




说话间,一副阴郁的表情浮上了郑总的脸上:后因连年灾荒和战乱,祖上便举家从山东登州府迁至刚刚开封不久的河北兴隆。虽然家境贫寒但创作砂画的手艺并没有放弃,也曾代代相传。但终于经不住连年的灾荒和战乱,特别是那个“十年动乱”,砂画被当作“四旧”而扫进了“历史垃圾堆”。从此我们郑氏砂画的制作工艺便失传了多年。直到2000年,作为郑克祥第五代嫡孙的我,无意间发现了砂画这样的作品,才萌发重振祖业的念头。于是,下山东、走登州,寻根问祖,拜师学艺。2001年在老家创建了制作砂画的“工艺美术部”,2009年搬迁至兴隆县城,2010年10月成立了兴隆县郑氏砂艺文化有限公司, 经过一番努力,郑氏砂画终于在2016年被评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重振祖业,就是复活一项失传工艺,难度可想而知。从原料的选择、研磨,到图案的设计勾描,再到画作的上色定型,一道道难关需要攻克。尝试过祖先曾用的小米作画,但做出来画质差;改用过本土的砂石作原料,画作既笨重粗糙,也不宜保存;启用天然彩石砂,原料却成了问题,因为在国内只能找到13种,可是创作时最多需要126种颜色的砂子,于是托蒙古国的朋友在那边开采其它颜色,摸索半年后,第一幅成熟的作品关羽脸谱终于完成。




虽然这一幅作品耗时两个月,却把几近失传的技艺给找寻回来,还在许多方面有了大大提高。在工艺上,探索出拉、按、扭、转等嵌丝手法,使嵌丝更加舒缓、美观流畅,同时研究出“一丝成画”、“立体砂画”等多重创作技巧,尝试“釉料压膜亮瓷”技术;在内容上,从开始的只做京剧脸谱发展到现在的100多个品种;在载体上,从在木板、玻璃上作画,到用高密度漆板或者铝塑板,再到用有吸附有害气体功能的活性炭板作画,从氧化铝丝、铜丝到镀金丝、金丝……郑氏砂画一直在创新。




郑氏砂画自从落脚燕山大地、雾灵山区以来,曾多次到北京、天津、深圳、杭州,石家庄、赤峰、满洲里、台湾等地参加大型国际文化产业贸易博览会。多次荣获最具文化创意奖、最佳设计奖等多项奖励和荣誉,成为河北旅游代表品牌十佳旅游纪念品、中国十大最具文化旅游的纪念品,在赤峰的蒙冀辽文化产业博览会上获得一等奖,被中国中轻产品质量保障中心授予《中国著名品牌》。




来到燕山大地、雾灵山区的兴隆县境内享受“中国森林氧吧”、“中国森林养生基地”的“京郊最美山色”,你不带点有别于大众的独特纪念品——郑氏砂画?




兴隆县郑氏砂艺文化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15 All Right Reserved 冀ICP备15016648号

网站制作:唐山鸿阳网络